本文转自:鹤壁日报
【资料图】
市科技惠民计划—鹤麦1707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技术培训会召开
指导小麦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管理
专家们实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马龙歌摄
本报讯(记者马龙歌)“专家们讲解得很详细,也很实用,还发放了农技资料,我回去后一定学以致用,争取今年小麦有个好收成。”3月21日,在市农科院举办的市科技惠民计划—鹤麦1707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技术培训会上,淇县北阳镇黄堆村种粮大户倪连才说。
目前正值小麦起身拔节期,为加强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引领,解决春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市农科院邀请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向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病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宋玉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20余人现场授课,讲解小麦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及其关键防治技术。
“小麦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有哪些?”“小麦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培训会上,李向东和宋玉立两位研究员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我市地域气候特点,围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从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我市冬小麦全生育期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培训会后,专家们来到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淇水湾街道刘寨村小麦新品种鹤麦1707示范基地。李向东随手拔了几株麦苗,仔细查看后说:“苗壮,水肥充足,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好,整体长势良好,建议通过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进一步提高农户种植水平,推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鹤麦1707是市农科院结合小麦生产面临的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多发,以及气候多变导致的冻害和后期高温逼熟现象等,采用聚集优势资源、复合杂交、水旱异地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河南省小麦新品种审定,具有中早熟、多抗、高产等特性。
“良种良法配套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品种的增产增效优势。希望通过培训,让更多农户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的种植技术、管理措施,并学会学懂应用到生产中去,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整体提升小麦栽培管理水平,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市农科院院长莫海江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农科院将继续加强选育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力度,更好地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